版主:眉子  

头像

魅影祖魂 (四) 炎帝的余晖 (上) (原创天地)  5067次阅读

作者: FarewellDonkey18 @, 发表于: 2014-08-19 (3757天前)

观看【FarewellDonkey18】的博客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
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
同物既无虑,化去不复悔。
徒设在昔心,良辰讵可待。

--------晋 陶渊明 《读山海经十三首》之十

炎黄子孙的,说起神农氏炎帝,都是一把一把的泪。炎帝一族,那是悲剧,一个接一个的悲剧。但是时间擦干了,不,应该是晾干了眼泪。永远不会干的,只有口水。《新唐书》记载,唐代女皇武则天曾问臣下道:有学问的人谈起各氏姓由来,都说是炎帝、黄帝后裔,难道上古没有一般老百姓吗?这真是个好问题。

好问题就是不好回答的问题。即使炎黄并称,但谁让炎帝当年战败了的。炎帝族本是很古老根基很深的氏族。当年的人口和地盘要比“居无定所”的黄帝族大多了。可据今天好事者统计,在汉族最大的一百二十姓中,号称源于黄帝者八十又六, 追溯到炎帝的只有区区八姓。仿佛炎帝还坚强地活着,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一代一代地回味这些悲剧。待到了今天的良辰,尚能在塑像上比个高矮,已是近黄昏了。。。

[image]

各种历史称当年黄帝部族打败了炎帝部族,两家就“合源”了。这“合源”二字大有弹性。当年可没有一个做总统一个做议长的位置好安排。也没法想象或没有必要把两个部落的人混居。所以,打败了,服了。就这样了,只能这样了。搬家,赢的住好地方输的住差地方。想不再打,就得送粮送物送女人。女人送习惯了就开始通婚。当姓和氏开始混用的时候,肯定已经进入父系社会了。实际上有墓葬证据表明在中原地区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很早(仰韶晚期),族外婚制度起源也很早。所以,为什么黄帝系的姓多,除了炎帝部落是失败者,受抑制外,我猜想,黄帝部族应是我们的祖父系,而炎帝部族其实是我们的外祖系。

炎帝家的男人,当年就该是舅舅们。在我们家提起舅舅的往事,怎一个惨字了得。从共工说起吧,打输了,一头撞在不周山上,天柱子都撞折了,天倾西北,地陷东南。至于那脑袋,就甭提了。然后是蚩尤,脑袋和身子被砍开分成两地埋葬,至今愤愤不平,每年总有几日血气破开坟墓,直冲霄汉。还有夸父,去追太阳,被烤得渴死,身体化为山脉,仍不忘把手杖变成一片桃林,留为后人庇福。最悲壮的要数刑天,小伙子血气方刚。父祖们打败了,他不服。去找黄帝单挑。争战中,头颅被黄帝砍掉,黑暗骤然降临。他却屹立不倒,以乳为目,以脐为口。一手举盾,一手挥斧,一直奋勇呐喊到今天。舅舅们威武!现在已经不再打仗了,你们安息吧。

[image]

《山海经•海外北经》:夸父与日逐走。入日,渴,欲得饮。饮于河、渭,河、渭不足,北饮大泽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 弃其杖,化为邓林。

究竟是舅公们都被打败了,还是失败者们都被归到最大的失败者炎帝家去了呢?我们这些胜利者的子孙讲的故事大体也只能是这样了。但是,为什么所有这些故事,虽然都是悲惨的结局,却在哀伤之中透漏着英勇悲壮,让我等又感觉舅公们个个都是真正的男子汉?原因恐怕是在胜利者家里讲故事的,却是失败者的女儿们。一代一代给孩子们讲故事这件事,总有奶奶妈妈们的参与,这些失败的英雄们,都是她们的亲兄弟!

这还只是一半,更加委婉凄凉的故事,来自炎帝的女儿们。炎帝的大女儿叫少女,她的情人到黄帝的昆仑山去服役,她也跟着去。据说一起服用水玉(水晶),在火中锻炼身体,忽上忽下,忽隐忽现。最后化为轻烟登仙了。这真是一个故事?炎帝的二女儿季女,离家出走,来到南阳愕山。在桑树上用树枝作了一个巢,再不肯下来。炎帝心中悲伤无奈,在树下放火想把她逼下来。结果季女也羽化了。以后一会儿变作白鹊,一会儿变回女人。三女儿瑶姬,刚到出嫁年龄,忽然投水死了,精魂成为了姑瑶山上的一株瑶草。据说瑶草结的果子,吃了能让人增加魅力,其中又有多少情仇郁结?她在做了巫山女神之后,放浪形骸。至今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。

[image]
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神女应无恙?

炎帝最小的女儿叫女娃,就是有名的精卫。这孩子一次到东海去玩,遇上风浪淹死了。女娃的倔强的灵魂,化作白嘴红足的精卫鸟。天天口衔小树枝石子,扔进大海,誓要把害她的东海填平。掩卷长太息。这些奇怪又揪人心的故事,应该是我们的祖奶奶们,在夫家严苛的环境中,隐晦地讲述出来。她们在为黄帝的子孙们讲她们娘家姐妹的故事。这些故事虽然各异,却隐隐贯穿着一缕主旋律。这旋律既几分悠远,又几分熟悉。我总在猜想,是不是黄帝的到来,改变了婚居制度。原来炎帝部落是女婿上门的,现在黄帝部落是从夫居。女儿们离家的不适应。还是因为父亲的战败,女儿被迫离开亲人,去嫁给那些野蛮的,杀害她亲兄弟的敌人,心中的悲怆?自焚,出走,投水,身从心不服。这若算是抗争,那是怎样的抗争?这若是刚烈,又是何种刚烈?已经是最烈的酒,又如何经得住五千年的窖藏,直让人长醉不愿醒。

[image]
《山海经•北次三经》: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 ,以堙于东海。

黄帝系的故事不一样,大都是讲儿孙帝王的。相比之下,我们更喜欢我们祖奶奶讲的故事。因为我们是黄帝的子孙,黄帝的子孙,就是对炎帝家的姑娘感兴趣么。黄帝的女儿的故事倒也不是没有。传说中黄帝有个女儿叫女魃。据说这位泼辣的很,一肚子火。和蚩尤作战时亲自上阵了。战后就得了失心疯,到处游荡,走到哪里, 哪里就赤地千里。被叫做旱魃或魃魔。可以想象,当年蛮横的小姑子,在家霸道,居然还上战场去杀嫂子们的亲兄弟。如此得罪了嫂子,兄弟们的子孙们会听到什么样的故事?所以,这女魃不但长得奇丑,还是秃头。至今每逢大旱,我们这些黄帝的孙子,就把她这位祖姑奶奶抬出来,暴晒几天。有时还会鞭打一顿。亲亲的祖奶奶呀,我们给你出气报仇了。唉!祖奶奶长叹,我们也叹。。。可难为死我们这些做孙子的啦!不过这就是作为源泉的历史,生活中起作用的历史,哪怕是口述的。

[image] [image]

左边是国家京剧院演出《锯大缸》中旱魃的造型。右图是绵阳市盐亭县传统活动:耍水龙赶旱魃,满山遍野地追,最后一定要把旱魃赶进河里才算完。那条龙应该就是当年黄帝的应龙,女魃的战友。

作为黄帝之前的领袖,“炎帝”这个称呼比“黄帝”出现得还要晚。与黄帝同时出现的是神农氏,之后还有赤帝。但不清楚他们与炎帝的关系。等到《吕氏春秋》,这三者都同时出现在一本书中,有合一的趋势。正史中(如《史记》)炎帝是作为黄帝的出场垫脚石的。但在《黄帝本纪》的第一段中,司马迁于前后简之间,忽而言神农氏,忽而称炎帝,实在像得了健忘症。所以后人疑是刘歆为了捏合神农和炎帝两个概念而蓄意篡改了。尽管如此,我们今天再读到的《史记》,却也没有把这个称呼统一起来。其实我们对过去的事情已经无能为力,永远搞不清楚了。就像我在写前一篇的时候,一会儿称黄帝,一会儿说黄帝部族,一会儿又讲黄帝时代。这都是在理论上理不顺的时候,无奈作的一次次退让。虽然也很投机,总比直接篡改要文字要克制一点。当然,发明了炎帝概念之后,我们一样会逐步退到炎帝部族、炎帝时代,甚至第一代炎帝和末代炎帝等等避难所的。

根据儒家的传统,这人类是一代不如一代的。所以年代愈久远,仁德就愈盛。总的来说就是尧≥舜≥禹≥汤,而黄帝则盖过尧舜禹汤加一块儿。按古史辨一派的说法就是,正是需要把牛皮越吹越大,所以才不断地往前(远古)追溯编造。炎帝传说出现得晚于黄帝,又是黄帝之前的帝王。照常理,炎帝的仁德,应该远远大于黄帝的才对。但这里历史居然出现了一个例外,炎帝非但没能盖过黄帝,却被黄帝后来全面覆盖了。

炎帝本是神农氏,最大的功绩就是教会人民播种五谷。但黄帝的仁德中头一条就是“艺五种”,为了把这份功绩归于黄帝,反而把神农氏的五谷减成“二谷”了。神农氏尝百草尽管流传,医神桂冠却归了黄帝。炎帝的儿子发明了钟鼓等乐器,后来却是黄帝之臣伶伦定五音十二律。最早治水的是炎帝之子共工,却被黄帝曾孙禹全面盖过。等等。。。炎帝这场造神可以说不很成功。为什么会这样?是不是因为在认下黄帝作始祖的时候,司马迁把炎帝这尊大神顺带做了垫脚石的缘故?随着儒的一家独尊,诸子百家的神就都衰微了。

历史的讲述有时很喜感。尽管黄帝受到全力追捧,在一些无形力量的努力下,黄帝本人却不断被弱化。与炎帝的德行都是亲力亲为相反,到后来黄帝自己仿佛什么都不会干。他引以为自豪的冕旒衣裳,是他老婆做的;兵法战策,是九天玄女教的;音乐医术,素女教的;就算他那无可动摇的赫赫战绩,也是他那泼妇女儿上阵帮他才打赢的。。。是谁在不显山不显水地传播这些“谣言”,明褒暗贬我们的祖宗?看看这些内容,最可疑的就是炎帝的女儿们,就是历代嫁到黄帝家的神农氏姑娘,在为自己的父兄鸣不平。同时,这些故事是不是可能在透露一种信息,就是的黄帝部落来到中原,相当于蛮族入侵。黄帝一族,虽然骁勇善战,但当时在经济文化上还相对粗鄙落后。需要不停地向被它征服的部落特别是炎帝部落学习的过程。

[image] [image]
美丽的炎帝家的姑娘们,曾经是我们祖先的母亲。奶奶的故事代代相传。

到了后来,更离奇的事情出现了。一本时间和作者都不详的书《国语》中称:“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,生黄帝、炎帝。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。成而异德,故黄帝为姬,炎帝为姜。”一场“改朝换代”的战争又变成了亲兄弟阋于墙。若真是这样,我们就知道炎帝是何时何地人氏了。可惜,这只是一种常见的“弟兄历史观”。对这方面有所研究的是台湾的王明珂。摘录王文《谁是炎黄子孙》的一段:
“汉代蜀人接受“蜀为黄帝之后”而成为华夏时,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历史故事:人皇在中原称帝,他的八个弟兄分别在周边八方,蜀始祖便是人皇的弟兄之一。唐宋时,华夏称湘西“五溪蛮”的祖先是盘瓠,但也记载当地父老的说法:巴国五个王子逃难到这儿,弟兄们各占一条溪谷繁衍后代。20 世纪30 年代时,有人说云南中缅边界上的野人(今景颇族)是蚩尤子孙,但当地老人说了另一个历史:“最早,野人、摆夷(今傣族)和汉人是三弟兄……”彝族也有人说,古代有三弟兄,老大是汉族始祖,老二是藏族始祖,老三是彝族始祖。四川盐边的苗族也说,伏羲兄妹成婚后生了三个儿子,这三弟兄大哥为苗族祖先,二哥为汉族祖先,老三是彝族始祖。”

文革期间无书可读,就在图书馆翻各个省文革前出版的《民间故事》杂志,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。多是少数民族讲的,诸兄弟中汉族一般都是老大,所以分(抢)到了最好的田。因为少数民族都是被汉族打败赶到边鄙之地的,希望能攀附与和平共处。但有时候汉族人被夷狄打疼了后也如此讲述,像把匈奴鲜卑等说成是黄帝苗裔等。不仅中国这地方如此,比炎黄二兄弟更有国际影响的,还有闪、含、雅佛三兄弟。到今天他们还在热烈地互相杀。“兄弟”原来都是“打”出来的。其实即便炎、黄真是兄弟,对我们定位炎帝并无多大帮助,毕竟我们连黄帝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人也没能搞清楚。

不过我们对炎帝是哪儿的人,有更多的线索。因为炎帝继承了神农氏的所有遗产,神农氏的早期传说,要稍稍多于黄帝的。只是由于炎帝代表了一个更早的时代,所以影像更模糊。《水经注》中出现的那条姜水,其实一直确定不下来究竟指渭水的那一条支流。炎帝是黄帝同父兄弟并被封于姜水的传说,一般正史不采用。而后来众多文字一致指向一个地方,烈山,列山,或厉山,同音异字,在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。既然什么都定不下来,我们总得指定一个地方作为出发点:炎帝,祖籍湖北随州,号厉山氏。

[image]
炎帝,当年真是从这湖北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吗?

年代实在是太久远,据司马迁也有三四千年的时间的相隔。炎帝似乎是在南方活动很久。但是,作为一个黄土文明的共祖之一,他一定是在中原有影响的。炎帝是起源于南方,然后北上中原;还是起源于北方,然后开发南方;或者他用一两千年的时间走了个来回,到人类开始写历史的时候已经没法搞清了。今天,单单是炎帝陵,我们知道的就有湖南酃县,陕西宝鸡,山西高平,河南商丘等地。这些,都可视作为炎帝活动和影响的踪迹, 却一个也无法证实。既然炎帝继承了神农氏的衣钵,就让我们一路追踪神农的脚印吧。

[image] [image]

左边是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。右边是陕西宝鸡市的炎帝陵。

(上)


完整帖子:

 主题RSS Feed

打开手机微信,选【发现】->【扫一扫】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,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,选分享到朋友圈。
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