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主:眉子  

头像

花期 (原创天地)  4867次阅读

作者: 眉子 @, 发表于: 2020-05-30 (1420天前)
编辑: 眉子, 时间: 星期六, 五月 30, 2020, 10:56

观看【眉子】的博客


5/30/2020


朋友家的牡丹又开了。这一次,我坚决不摘,感觉暴殄天物。就让它枝头绽放,观其妍,叹其态,慕其芳,品其神。欣赏,足矣。

这是一株蓬勃巨大的牡丹,花开百朵,大似银盘,重重叠叠,明丽绚烂。它不是花展用的盆栽,它扎根泥土,几世几年,不知道随着房屋买卖换过几多主人,不知道赢得多少路人赞叹的目光,它兀自美丽,清新绝尘,积聚了一冬的能量,一春的滋养,报以花期。

牡丹,绝非温室里的花朵,正如歌里唱的,有人说你娇媚,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;有人说你富贵,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。中国原生的大花黄牡丹,耐高寒,产于青藏高原。洛阳牡丹,荷泽牡丹,临洮牡丹,也都开在北方,寒霜清冷才是它的品格。更不用说山野里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,风刀霜剑严相逼,它却能开出这么庞大的花朵,绽放生命的华章。

牡丹最初似乎是作药用的。根,成熟以后,抽芯,制成丹皮,是一味中药,清热凉血,活血化瘀。至今,大片种植的杨山牡丹仍是药农的生计所系。现在开发项目多了,牡丹种子轧油,牡丹花瓣制馔。看到纪录片里工人采摘杨山白牡丹(最接近野生的品种),像摘棉花似的,一把就将花瓣都揪下来,花芯还留着结籽。我好想当那个揪花的人。野生白牡丹的花型并不大,只有一两层花瓣,却恍如仙子,飘然若雪,超凡脱俗。

或许正是因为最初的药用,《诗经》里没有牡丹,只有芍药。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。”男女踏青郊游,说笑打闹,互赠芍药,赏心悦目,也可以算定情。最早开在艺术作品里的牡丹是顾恺之的《洛神赋图》,已是花团锦簇,繁复茂盛。洛水之神,凌波微步,或采明珠,或拾翠羽,怎么可能没有牡丹!可到底哪里是源头,无考。及至盛唐,牡丹大行其道,各地进献皇城,使牡丹品种不断翻新,也许是自然杂交,也许是人工培植,登峰造极,名品“魏紫”花蕊瓣化,层层迭迭,一朵花的花瓣数量达到700片,至今无可企及(现世最多500多片)。

如今的牡丹花会,多是人工养殖,以此为生,一朵花,养活许多人。一到花期,拜祖庙祭花神,“北走京师,南下闽粤,东渡日本,西赴法国。先祖保佑,发财凯旋。”谁说牡丹是富贵花呢?身上衣裳口中食,它是最朴实的花农手中的摇钱树,一年到头辛苦培育,就指望它一展芳颜。无论药用观赏,都是经济作物。没有高高在上供奉,而是踏踏实实卖钱,一身是宝,奉献榨干。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。

相比之下,朋友家的这一丛牡丹,自由自在野蛮生长,得天地之精华,风雷雨露恩赐,主人关心照拂,不会被嫁接移植扦插,不会催熟截肢,不用赶花期,顺其自然,开得恣意磅礴,大气凛然。金色花蕊茂密翩跹,引得蜜蜂嗡嗡响,授粉结实,完成生命的周期,从来不用担心会被培育瓣化而丧失种子繁衍功能。花瓣边缘自然褶皱分岔,如丝绸般的质感尽显妩媚与繁华。花瓣底部的紫斑是遥远的古老的中原记忆。据说野生牡丹只有白黄紫三色,正是这一块紫斑基因里的红色素,成就了日后的红牡丹,大唐盛世的国色。

牡丹的华贵雍容,仪态万方,得益于它顽强的生命力。不知道这一株牡丹的传奇,是如何飘洋过海从中国而来,背井离乡,故土不再。只不过既然来了,天地造化,它就植根异域,适应环境,吸取营养,创造生命的奇迹,活得热烈而奔放,肆无忌惮,绽放!它未必想要争艳群芳,它也勿须孤芳自赏,它根本都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,它不屑取悦于人,它无视裙下之臣,它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,努力地顽强地生存,给点阳光就灿烂,生根发芽开花结实繁衍。我心安处,他乡即故乡。

与之相对,我与它,带着共同的文化基因,带着显著的紫斑烙印,相逢在这一时空。看它开,看它谢。开时澎湃激昂,心花怒放;谢时裙裾摇曳,华丽退场。拾一瓣落英,仍是明媚鲜艳,大如手掌。它到底要用多大的力气,才能开这么大这么多这么美的花?它对这个世界是有多么欣喜多么渴望多么留恋,才能有这样义无返顾绝美的呈现?又是什么样的际遇,让我站到了它的面前?

有缘,相逢花期。在我最美丽的时刻。幸甚。


牡丹花谢,裙裾摇曳

这片花瓣,长14厘米


完整帖子:

 主题RSS Feed

打开手机微信,选【发现】->【扫一扫】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,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,选分享到朋友圈。
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